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TED心得6_by陳妍伶


教育是一個人一輩子所要面對的事情,不管是在學校內所受的教育,或者是在社會內所學習的,人為教育與學習這件事的認知,最早就是從國小開始,起初的教育過程,會對一個人對於學習的看法產生影響。

在我們還年幼的時候,電腦還不是一個傳遞訊息最主要的工具,那時候的我們獲取知識的管道不外乎是學校跟圖書館。我還記得國小的時候,我的簡報作業還是去縣立文化中心,從書裡面找到需要的訊息,然後黑白影印,貼在剪貼簿上。五年級後我們有電腦課,那時候才接觸到網路這個東西,但是也不是拿來查資料,而是拿來玩遊戲。實際上網路如何快速而密切的與我們連結在一起,已經不太記得了,只知道網路資訊從某個時間點,以巨流的姿態猛然竄入我們生活當中。


過去學校所扮演的角色是知識中心,由老師長遠的經驗授課、傳道、解惑,因為在早些世紀,知識的傳遞就是靠著大腦裝載人一輩子所需要用到的所有知識。但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一天的資訊流量就相當於他們一生所學,甚至還越來越多。以往我們非得要到學校才能獲取知識的管道,已經被網路所取代了。普通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因應現在孩子學習的需求了,而且所有的問題不再是有單一的解答。

我很喜歡這個講者的觀點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被灌輸好的學生就是學業成績優異,而且只有少數的老師、學校、或者是教育體系裡面,不去放大學業

成績等於一輩子的人生成敗優劣。過去我們所處的環境就是,老師只看中分數,分數不好就被打,社會不包容成績不優異的學生在學業之外的表現,他們看的就是學歷而不是學力,所以台灣的學生多數處在一個高壓的學習環境,學生對於學習這件事興趣缺缺,因為學習等於考試,考試逼迫學習。但是在歐美國家,我們常常看到完全不一樣的學習態度,他們被教育著不是為成績而學習,也不是為考試學習,他們被賦與的是種觀念,他們對所有事情都感到好奇,在學習種獲得的是成就與熱忱。

我覺得在他所提及的教育方式是很棒的,像是在美國政治讓自己組成政治單位競選,包辦整個活動的

流程,在地理課透過盧安達事件,讓幸運的生還者如何利用個人生命做些正面的事,讓孩子利用自己的生命為自己創作,甚至我也很喜歡他說的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當孩子處於一個資訊過剩的年代,你期望他們來學校體會什麼,如果把教育當成來學校獲取資訊,而不是關於體驗是學習,傾聽學生的聲音,擁抱錯誤和失敗,我們將會錯過最重要的部分。我們並不是只有成績,甚至我覺得學校最重要的應該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人,與人相處,待人接物,而不是塑造一個個考試機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