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TED心得5_by謝婷蕙

TED - Theo Jansen

creates new creatures

Theo Jansen是一個定居荷蘭的藝術家,而他的興趣則是建造一隻隻會動的作品,他稱它們為一種新的生物,因為他讓這些生物擁有自己可以自主活動的能力,並且也希望它們在未來可以自己獨立的去生活。相信大家或許對他的名字可能記不大起來,可是當看到他的作品的時候,大家無不開始讚嘆的!因為他是利用動力驅動的原理,去使那些桿子們開始互相牽制與轉動,在他演講的時候他說早在16年前他就開始研究那些如何是一個大型的機器人開始用做的方法了,並且他每做好一個,就把它們帶到海灘去實驗,隨著一次次的實驗,Jansen對於生物的運動方也也漸漸掌握到了;在平常的時候,它可能盯著一隻生物看很久,然後去研究他運動的連續動作,並且他這個連續動作運用到他的作品設計上面去。

Animaris 犀牛運輸

Theo Jansen希望它的藝術品和大自然有這和諧的關係。像是他最大的動感雕塑是“Animaris 犀牛運輸”,所以德明是因為那個作品有四千四英鎊重。 Jansen的願景有一個點就是>>優勝劣汰,一件雕塑再造就是以種族的機器互相比較和使用的淘汰者的零件。 他描述的過程作為學習和重新設計的進化“。

在普通的機械連動之後,後來他又加入了風力,幫他之後的機械怪獸加上了翅膀,使它們可以因為風力的牽動,然後可以開始運作,他打算替這些怪獸做一系列的演化。在這時候他也做了一些小小的儲存動力裝置,因為他想到假設說,當沒有風的時候,那些機械怪獸該如何運作?為了增加納怪獸們的生存競爭力,所以又增加了儲電裝置,假設外來的能源沒了,還可以依賴自己儲存下來的能量去走到安全一點的地方。至於能量的儲存裝置,是用舊的檸檬水瓶,並且在後來設計的感應裝置中,還設計了機械怪獸碰到海水時,會自動往回走這個功能,所以當牠碰到海水時,檸檬水瓶就會有排斥反應,會發出像是會有空氣露出來的聲音,連帶的就會使他的連動機構換另一個走路的方向,使機械怪獸往安全的地方走去。

Strandbeest

他的Strandbeest可以說是非常巧妙的結合了工程和藝術,他的作品令人驚艷的程度宛如看到達文西的設計手稿再世。像是Strandbeest就完全是只依靠風力來做為他的驅動。由風力去帶動中間的輪軸,再巧妙的使每一隻腳動起來。雖然其構造拆開看起來很簡單,但作品整體的設計卻非常巧妙,像是他稱11為他的神祕數字,因為它許多的桿件間組合是11;還有設計簡單的大腦裝置,由10的概念去做,以及他自製的感應裝置,碰到東西就會自動轉向,沒有多餘的複雜裝置,卻能變成如此驚人的作品,實在太酷了!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TED心得5_by蔡艾芸

TED

Alwar Balasubramaniam: 物質存在與缺失之藝術

他一開始說到一個我也深有同感的是,”無論誰在你身旁,都可能改變你的人生”。就像我的數學老師,讓我從想當術學家到痛恨術學應該一樣的意思吧(

“只要足夠思想開明並具備潛質”使Alwar Balasubramaniam失敗了三次還是嘗試要進入藝術學院,做自己想做的。讓我想著是否自己不夠開朗?總在賽跑輸了後就決定要放棄短跑,總是在跳高跳不夠時,也放棄了跳高。

“過去造就的我們,理解過去,沿著留下的痕跡去追尋,因為過去以如泥沙沉澱”

是我好喜歡的一句話,這也是我在藝術課時所一直做的,但我偏向做回憶,用現在的手法去做回憶重現,因為已經理解了過去,才能讓我釋懷的做出作品,但現在看大一大二時的作品,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但也許是我釋懷了,也不記得當初那份感受是什麼了。

Alwar Balasubramaniam一開始熬由於線條之間,收時痕跡,捕捉及描繪他們。

這作品是寄居於身體的一道痕跡,作者說身體很享受在這個模具,是從他的過去而來的。就影像看來,身體柔滑的線條及完整度,安分的作在椅子上,鑲在牆壁裡,看起來這作品真的是在享受這模具外,也正享受這空間。之所以作品這麼打動作者本身,是因為接近自我,並感知自我的元素,這道理就如同當我們做藝術創作時,我們深深愛著自己的作品,但老師及旁人不了解一樣,他們只在乎外觀的完整度,卻沒深入探討我們真正想要表達的,只是一昧的要我們完成他要的後,當作品完成了,卻不屬於自己的一部份,只是分沒有感情,沒有自我元素的作品。

但在他公開他製作過程時,這作品的感動就消失了,也許太寫實的去陳述這製作過程,但網路一個方向想,他這作品就是進步的自我,也就是他自己,而這過程他也就只是表是他把自己呈現出來吧了,但也許就見仁見智吧!

之後他介紹他用做火呈現的作品,都是我愛的。

Alwar Balasubramaniam在想,一個物體自由移動,碰到另一個物體,留下痕跡,或著有沒有其他方法來捕捉呢?

這句話讓我檢討著,常常使用同一種手法,同一種材質,去表現我腦裡所想呈現的作品,情感上即使是溫和或剛強,往往在呈現後,就是同一個感受。

作者用鏡頭焦距顯是另一方所呈現的。感覺像是我們小時候拿著放大鏡把別人鞋子燒破洞一樣。


太陽的這張圖是侵蝕刻畫,利用以上的原理得到太陽的肖像


(黎明)

另外,我很喜歡他說的一個論點,我們看到的,經常只是我們所想的而已,大部分時候,我們看不見事物的本質,只是依靠我們的直覺。左邊這張圖一樣,它是由檯燈的光,去製造的暗點,黑跟案明顯就是個對比,但卻由同一物體產生的,讓我感到非常有趣。



Odonil(一種空氣清淨劑),會由固體昇華成氣體。Alwar Balasubramaniam把它當作雕塑的材料,在常時間的暴露下後,他昇華成氣體,同時作品原本的樣貌也不見了。

利用我們感官有限的感受,去創造、分析及體會我們周遭的事物,別有另一番感受。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TED心得4_by謝婷蕙

Julian Treasure2009-12 這個演講在一看到標題時,讓我也同時聯想到之前由藝館所所舉辦的一個關於聲音的演講,還有很酷的把聲音與科技結合再一起的藝術表演,現在對於聲音這一塊的的藝術表演與開發,感覺越來越多樣性了!不再像大家傳統印象中,講到音樂這一塊的藝術家,比較不同與富有變化性的的大約就像是DJ之類的人,但也就只局限於對於這類型的音樂;可是這個由Julian Treasure所講的演講,是想要讓對家對於周遭的聲音,換個新的眼光與心情去看看、用心聆聽與分析它們!像是他說對於在一個交通吵雜的環境中,或許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會很不習慣而且會感到與不舒適,可是過了一陣子,對於這種吵雜的聲音漸漸的被我們自動隔離掉!這種經驗經他提醒,才慢慢回想到說好像是真的是這樣!因為像是高中時在等公車,然後可能剛從學校出來時會很不習慣,因為會覺得有點吵,可是後來再跟同學聊天時就是逐漸的覺得可以越來越專心聽同學講話,因為那些吵雜的聲音不知道為何就逐漸的消失了!原來就是我們會無意識的去隔離它。而一些他提到讓人覺得舒服的聲音,就像是海浪的聲音、鳥叫聲…之類的!海浪的聲音會讓人覺得舒服,是因為聽到那聲音,會容易讓人家聯想到當你在度假的時候,你悠閒的坐在沙灘椅上,所聽到的那些海浪去拍打沙灘時的聲音,而且有趣的是他說潮汐的聲音,就是跟人類睡眠時的呼吸頻率相同,每分鐘循環12次!還有像是在吵雜的工作環境中,是會減少你的工作效率與能力的,因為和在一個安靜的環境種工作場所比較起來,其實它們的工作效率有三分之一的差異,所以他就建議在這吵雜的環境中,可以自己帶著耳機,聆聽可以讓你平心靜氣的音樂,來改善你的工作效率!!就其時聽Julian Treasure這樣講起來,其實很多的聲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占了不小的比例,因為它會在潛移默化中去改變你,像是他說音樂是recognition +association=power,音樂蘊含著不小的力量!!他又舉了關於一個品牌在廣告時,如果是時適時的加入他們專屬的音樂聲,當你看久了,並且對於那個聲音時吸,有印象了之後,就算說你沒有再看著電視,可是你聽到那廣播與個音樂的時候,你自然而然的就會浮出那個品牌與你對他的認知。所以他也強調了品牌專屬的音樂的重要性!在整個演講,他強調了音樂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點醒了我們再度去關注這一些我們習慣成自然的去忽略的事情,但覺得可惜的是它就只是個虛飾品,或許就是因為它不大能夠給我們直接的視覺上的刺激,所以才會淪為重要的附加品!可是像是不同的聲音,對於我們的心情上是很有影響力的!像是每當你聽到倒數計時的聲音,會不自由主的緊張起來;感覺我們對於聲音這一件事,可以去考慮更多音樂對於人的影響力,並且尋找更多的趣味性與發展性。

TED心得4_by陳妍伶

EG 2008Scott Kim解構益智遊戲之美 11:49 Posted: Dec 2009













在談論解構益智遊戲之前,我想先談談我對益智遊戲的看法,益智遊戲的英文叫Puzzle,所以很自然的想到拼圖,還有孩童時代大為流行的的疊疊樂,或者是uno牌之類的東西。在相當愉快刺激的情況下,運用腦力激盪可以完成的遊戲,這大致上是我對這個遊戲的見解。














小時候看到益智遊戲都是透過廣告介紹,不知道是否因為很久沒有看卡通頻道,益智遊戲感覺離我的生活有點距離,但看過這一則訪談,我才發覺原來益智遊戲透過很多不行形式滲入我們生活,只是自己沒有察覺。

講者Scott Kim在六年級提出他第一個益智遊戲,用折疊過後的字條,讓人去猜解字母的原型,雖然事後發現這個謎題很簡單,但是以一個六年級十二歲的小孩來說,能想到這樣的問題,我覺得相當不容易。因為自信的建立,且受到數理大師Martin Gardner的啟發,Scott Kim開始研究跟益智遊戲有關的設計。












接著他揭示了很多我想像不到的益智設計,好比說雙向字,或者是鏡射字,另外他也把M.C Escher圖地反轉的概念放進他所設計的遊戲裡面,以前我從來沒有把益智遊戲跟數理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後來才發現益智遊戲是建構在數學的邏輯思為之上。













Scott Kim在探索雜誌的益智遊戲專家已經任職十年,而他提出的見解是, 益智遊戲的應用包含在書籍,遊戲,電腦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了。我覺得看過這則演講,就可以發現,益智遊戲的應

用在擴大,其實我覺得他在藝術層面上的應用也很多,像是字體的設計就可以從他給的一些範例提供端倪,甚至有些益智遊戲的應用上,我覺得可以訓練數理能力,裡面有很多是架構在邏輯思考能力的題目,其實我覺得這些都很有趣。






















如果這樣的東西,可以推廣在教育及學習上,對小朋友是相當有助益的,人類很明顯是圖像化的視覺動物,比起在數字與數字之間用想像力推理,實際運用一些有趣的益智圖片更能激發孩童學習的熱忱。不過這不代表說孩童不需要在加減乘除上耗損腦細胞,因為實際上當他們走進便利商店購買一些零食,他們也要在腦袋中運用這些運算能力算出實際金額,當然理論性的東西是必要而且實用的,否則光只有圖象的教育,我想這些的課程只會淪於好玩,但是完全不知其所以然。













Scott Kim的介紹之下,我才知道原來益智遊戲涉略的的層面其實也很有深度,竟然有以物理和色彩學為基礎的益智遊戲,另外它還透露其實數獨這樣的益智遊戲,可以幫助阿茲海默症的病患改善他們的症狀。另外益智遊戲也改變以往以殺戮血腥為主軸的電玩遊戲,現在大受歡迎的像是寶石方塊或者是搖滾樂團這樣的遊戲,認真的聽他解構益智遊戲,我才發覺益智遊戲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獨特魅力。


TED心得3_by謝婷蕙

Catherine Mohr builds green

2010.04

我選擇的是一個以怎樣做才可以更加的結能減碳為目標的一個奇妙的女性—Catherine Mohr,外科自控與機械外科程序是他的強項。他在演講的一開始,就點出他的重點,並且以強調自己是個非常節省能源,並且以使用越少能源為傲的外科怪咖!在這一開始,他使用自嘲的方使是現場的氣氛緩和,減少在聽演講時,那種本身所賦予的凝重與嚴肅氣氛。接著就講到他覺得現在的許許多多的專家所寫的那些號稱可以讓你更加的結能減碳、節省能源的文章,很多都只是在一些枝微末節的地方鑽牛角尖,就或許其實幫助不大,其實大家應該是更加的從自己的生活周遭中去落實這一件事。或許是因為是機械的背景,所以他就精準的分析了許多的數據,像是他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他分析了假如他把一滴用有機方式去生產的快樂牛乳所生產的乳酪低到桌面上他該用什麼方式去清理那滴牛奶是做節省能源的事;

這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機會去發生的事(雖然不一定是翻倒乳酪)來引起大家的共鳴,然後他大概的列出了幾項你可能會做的反應,像是拿抹布、衛生紙、海綿、或強調由再生紙做的環保紙巾,並且分別顯示他們所耗掉的水資源與能源, 結果最省能源的卻是海綿!可是他卻消耗調大量的水資源,尤其在你等冷水變熱時。於是他就想要挑戰綠能的極限,建造一個真的最接近綠建築的房子,他仔細的想著每個步驟該如何去真的去節省能源,其中所發現大家家裡常見的建材,有很多所含的能量是非常多的。(以下是他以最低耗能所蓋出來的房子)


看到他對於這一個節能的點,如此的斤斤計較,對應到我們做作業時後的每個步驟,應該都是要如此;可是偏偏有時候就是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在事情的結尾,往往就是會不如我們所預期的,對於大家所說的省能源的綠建築,Catherine拋出了一個一直感覺上被隱藏在那些節能文章下的問題,像有個我印象深刻的建築案,他強調是天然採光的綠建築,且在屋頂上種了許多的草皮,可是他的材質就不是像Catherine這麼環保,或許這就是像他所說的很多人都在做像是把大象塞在你客廳,你卻只見樹不見林的觀念吧!對於他的綠建築,他所算到要把蓋房子所耗的能量打平,都不知道算到幾年後去了!



但是如過升級了,可是還是不注意舊房子的節能,那就要在花費更多時間才能打平


然後他把他所計算出來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消耗的能量都放到他的部落格去了,對於永續發展的這一塊,他做的努力是不遺餘力的,連生活中的小細節都不放過,他說你最不在意的那個細節,往往是最大改變的開端!而且我在看完之後,發現這場演講的時間是非常的短的,連十分鐘都不到,該不會也是要符合他的節能概念吧!

TED心得2_by謝婷蕙


Norman Foster Jan,2007

Foster於1935年6月1日出生於英國的曼徹斯特,他是建築系出身的。Foster可說是市民場所的天才,他的熱心於技術已緊密結合一股力量,此力量助長建築去逃避傳統結果,和去重新發展建築型態。Foster的設計常常是非常前衛,後幾年也以重視環保成名。他最緊比較有名的建築案,是替北京蓋一個機場,是北京首都第三航廈,因為它的建築都是以綠建築來建造的;像是在演講中他說如果回顧他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環保,那大約是在1969年的時候;在這個機場,他還利用太陽能,而減少其它能源的消耗。航廈的外觀據說靈感是來自龍,而航廈內部的裝飾也多以中國傳統上喜氣的紅色、黃色和橘色為主,天花板更是以特殊的設計來詮釋龍身上的鱗片。
在這場演講中,Foster一直提到影響他很深的人是:巴克明斯特‧福勒;他為自己的4D樓申請了首個專利,它是一個輕型的、預製的多層公寓樓,可以由飛艇搬運到世界各地。 在搬運過程中,它會自動發光和發熱,同時還配備獨立的污水處理系統。 自此以後,他的創作靈感便猶如泉湧。 然而,令他聲名鵲起的項目當屬1929年的“節能多功能房”(DYMAXIONHOUSE),它是一種由輕型鋼、硬鋁和塑料做成的房屋,內部的房間呈六邊形佈局。 這種房子的設計初衷不僅僅是供私人專用,而是可供出租的、臨時的、可運輸的房屋,類似電話公司製作的電話亭。Foster一直在向他在設計建築物時,所考量到的環保概念看齊。像Foster舉例說巴克明斯特‧福勒他在1973為一個島所做的整體設計,裡面所運用的能源是成了30年後大家都有共識的環菶能源,像是>>風力發電、風物能源,太陽能電池等等。那時他所做的是成了現在大家所要看齊的目標。Foster還提到了以城市的環保概念來講,並非越多人的城市就會消耗越多的能源,像底特律就是一個汽車很多的國家,但是跟人口比它的慕尼黑來比較,因為慕尼黑的居民大多都是以腳踏車或大眾運輸工具為主,所以它們所消耗的能量,反而比底特律少了很多;像北京現在也是因為都市化而由汽車來取代自行車,所以耗費的能源正再以可怕的速度增加。而他又提到了一個關於他以前的一個設計手稿,一個也是以綠建築為主的,可是他設計的是一會呼吸的泡泡,在他那時的草稿上寫道;現在沒有足夠的技術去完成它。但是在現在,或許就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它了!像是他所提到的,他十幾年前蓋的房子,卻在十幾年後得到了環保建築獎。 我覺得整個演講給我的感覺就是或許那時在做綠建築,大家可能不會特別去注意,但是在提倡環保的現在,卻成了炙手可熱的東西。目光放遠一點,替地球盡力,這應該是他沒講明,但是一直默默強調的東西吧!他也提到了現在的軟體進步,當要蓋建築物時,只要有軟體去協助,就可以完成那時要計算很久的東西,不像以前需要到各種場合事實驗方向或者是太陽的動向,所以建築物又多了許多與環保結合的可能性。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TED心得4_by蔡艾芸

TED John Hardy: 我的綠色學校夢 John Hardy說到,他從小是在加拿大長大的。他是個未被診斷有閱讀障礙的人,使他上學非常不開心,甚至哭的去上學。等他到25歲後他離開了加拿大到峇里島創業娶妻,當這一切一直都相當美好,直到有一天他的太太給他看了部電影an inconvenient truth ,他以幽默的說這部電影毀了他,事實上是啟發了他用他的餘生,改變這些孩子的未來。於是決定回饋當地。 綠色學校,一棟環保學校。這棟建築看似不像間學校,它沒有繁重的圍牆,黑板是用竹子做成,教室的桌椅也不是我們所見正規的方形,但卻賦予在那所學的孩子擁有天真的笑容,正是很難在一間學校所見的、不尋常的。John Hardy 以全人教育做為宗旨,讓這群小孩子接受完教育後傭永完整的人格,並創造無限可能性。同時以幽默的反諷我們現在建築學校的材料,卻也相同的建造監獄、瘋人院..等。會扼殺我們的創造性、甚至是一生。 其中提到一向讓我不解的是,當地天氣熱,用天然的棉製造一個泡泡,把方形的空間變成圓形,可以調節溫度?甚至可能是未來天氣得控制器? 這裡的教育,教導小孩世界並非無堅不摧的,需要珍惜且。舉例來說,小孩在桌上繪圖,得登記另外兩門課”磨光課”&”重新打蠟課”讓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小世界且珍惜的。 這棟綠色學校,也造成當地的綠色住宅興起,甚至引入環保工業以及綠色環保餐廳一起,漸漸的這裡變成一個社區。我想這種連鎖效應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這種正向的,更是我們該學習的。 道路方面也是天然的,不是柏油所建造,是用天然火山岩石所堆疊成的,但會積水,我不認為這是最良好的設計,只是環保罷了。難道綠生活不能是方便,卻是麻煩的原始生活嗎? 這間學校教閱讀,寫作及算術外,利用當地自然材料,竹子,練習建築,或製作些傳統的藝術品;有機米的種植,這些都是自然、快樂學習下,孩子們自然啟發的。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我小時後在田野奔跑的日子,我們那群孩子總能隨手拿起我們需要用的材料,自己自製釣竿,把家裡吃剩的餅乾或麵包屑,當作餌,在田間釣泰國蝦,把吃完龍眼的殼拿來做小玩具,,路邊的野草製作手錶的造型,在樹叢間攀爬學一些攀爬的技巧,也能自行辨別攀爬的位置,這些都是我們自行在自然環境下學習的,是書本沒教的。這就是John Hardy所說的,在自然的環境下創造無限可能吧,就像古早人一樣,沒有這些繁複的機器、生活…等,卻有在大自然學習中觀察下所演變成現今古老的智慧吧。

跨領域案例分析_by黎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