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David McCandless
講題:資料視覺化的美麗
文字是語言的ㄧ種方式, 或是這麼說:語言也是文字的ㄧ種方式,他們在某部份處在相輔相乘的狀態。語言的接收是透過耳朵的聽力。文字的接收則是透過眼睛也就是視覺。但轉為消化吸收主要都是在大腦處理這些資訊。
文字主要透過視覺閱讀,可是當文字中的數據、資料條列、名詞上的無法輕易辨識會使得我們在閱讀上造成困難及不方便。這場演講就是透過處理與設計的資料加以圖文化,讓我們在接收資訊上可以更有趣也更願意趣接收新的資訊。ㄧ種美麗舒服的視覺旅程用以達到使我們了解,不只個人甚至是生活的社會運作的模式與事件發生的關連性。
現在我們正處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資訊氾濫的充斥在螢幕上,電腦或是手機,任何可以乘載資訊的介面上。速度快速的無法分辨以及加以接收。然而把資訊視覺化能使我們有效的吸收與理解資訊,透過瞭解資訊的模式與關連性,會讓資訊更有意義。視覺化包含相對性,也就是明顯的對比。以下他以帶狀色塊所舉的例子:世上令人驚恐事件的資訊圖表。但這圖表的名稱為“小題大作“。
此圖表的依據為因全球媒體造成的恐慌時間軸。色塊的高低起伏,指特定事件在某ㄧ時段被媒體報導的強度【也就是曝光度】。在圖面中粉紅色是指豬流感事件、黃色指的是禽流感、橘色為SARS、灰色是千禧蟲事件、綠色的部份事小行星撞擊地球、寶藍色是夏天殺人事件。起伏的高低可指出2000-2009年這些事件是否發生,以及開始與結束點。講者本身曾是記者,他喜歡找尋隱藏在底下的報導原因,用資料當個偵探。資料中總是藏著有趣且古怪的模式,他這樣認為。
紅色部份是針對暴力電玩的報導強度,相較於其他事件,有些奇怪的出現了ㄧ些規律。每年的報導都出現兩次的高峰,仔細來看,每年都發生在特定月份;四月及十一月。十一月是因為是美國聖誕前,電玩紛紛在11月推出新游戲,而四月並沒有游戲發表,為何也是其中的高峰呢?因為1999年4月美國發生了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從那時,此事件就被媒體記憶著,在每年的4月又會重新被提起與討論。
在從圖片上可看到ㄧ個龐大的缺口,這缺口是從2001年9月開始,因為這個時間點,發生了911事件。由此可見事件的影響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複合的。
這個淺綠色的圖面顯示,一年會出現兩次尖峰,ㄧ次在美國復活節【3.4月】另ㄧ次在聖誕節前兩周,每星期一都會有個小高峰,夏天特別平穩。採樣為大家使用頻繁的臉書。
你猜到了嗎?答案是:分手潮。講者在臉書內鍵入“分手“採到的資料,轉化成視覺使我們可以快速閱讀。並可透過時間點來推論。
透過美麗的視覺資料,使我們可以更容易接納新的資訊,因為每個視覺資料也許都是個可往回推論的小題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