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TED心得1_by黎旻和

演講者:Emily Pilloton
講題:尋求改變的設計教學

要在十八分鐘,清楚的說明自己現在所追求與實行的目標或想法十分的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困難的。
我當然認為必需靠不停的壘積才有能力在十八分鐘的演說中既了解內容,又可以分辨這個演講是否為ㄧ個好的、值得被學習的演講。不過,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可取之處,演講也是。在演說的過程中, 我注意到,要把數據歸類化,甚至是變成可用視覺閱讀的文字、符號。演說中要把減少,這是指要更客觀以及中立。因為我們所談論的可能對其他人來說是陌生的物件。比如說地名、專有名詞、、、等等。但以上的依據就必需靠事前的資料收集跟比對。態度上要大方,說出的話要清楚有自信、條理分明,不要扭扭捏捏。我想這關係到演說前的準備工作,跟心理建設。如果可以提出與聆聽者有共鳴的點會更好,會使演說更生動、有趣,但這並不簡單,我想某部份跟個人的魅力有關。

演講開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ㄧ時,我還是不太能了解,Emily所要討論與表達的設計是什麼?加上我先閱讀了標題尋求改變的設計教學聽起來是針對特定的系統或特定的ㄧ群人,檢討現狀,找出問題癥結點,然後改善。後來才了解到,Emily所想做的是制定ㄧ套系統而不是改善某個我先入為主所假想的系統。透過這個演講再度的提醒與拓展設計的定義與概念。設計好像不光光是我們嘴上談的紙上寫的,而是ㄧ種生活、學習的態度與方式。讓我想起上學期,系上舉辦的大師講座,請來可愛的黃春明老師,黃老師談的就是從生活的小細節體驗起美學。生活就是美學,美學就是生活。生活可以輕鬆但並不是隨便。

改變世界的力量,不是ㄧ個人可以一肩扛起,也不是特定ㄧ群人的責任。而教育是ㄧ種方式從點擴散的方式。老師影響學生,學生影響家庭,由家庭影響家族、社區,像樹狀圖般的擴散與延伸。力量在壘積中變大。

設計在此變成或本來就是;ㄧ種方式,ㄧ種經過思考而使現狀更好的方式。並不直接的要求或展現成果[有的時後我們太過心急]。演說中談到可在遊樂下培養認知事物的核心
,
這某成度證明,“設計在課程中的運作。不刻意但真實發揮效用。
科目分工的程度,在時代的演化中,越趨精細。在某部份失去了創新與趣味性。舉個例子來說,在小學時,ㄧ為小學老師可能必需要具備國文與美術的才能。我曾過好玩的作文課,在方格紙上,可以用畫的取代字;比如說要寫字時,可以換成畫ㄧ朵花。這課程就是經過設計。

有趣的是,這些想改變的想法或者是應該被改變的現狀,在某個程度上,竟然在臺灣社會也不謀而合。如奧利佛的飲食革命[我很想寫心得,因為我很愛他,但他不在我們設定的領域中]、某個環保廚房 、教育抹煞了創意、、等等都是存在但沒被注意或放大的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